武志红
其他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人均社恐”|免费测试
一份专业的报告数据、图表、解析,清晰明了报告将分为四大部分1、你的社交阴影指数2、社交阴影综合分析3、社交阴影原因解析4、社交阴影的深层疗愈4个你关心的问题深度分析,了解真实的自己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养育内心稳定的孩子,这些游戏,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当妈,带娃,真的太容易崩溃了!”近日,朋友小欣向我哭诉:“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在家里又哭又闹;批评两句就眼泪汪汪,这点承受能力以后可怎么办?而且经常上一秒还玩得好好的,下一秒就哇哇大哭,哄又哄不好,问又问不出原因。”很多父母在带娃过程中,没少为孩子情绪化的行为头疼。作家雷布斯曾说:“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处理问题。”的确,很多时候,孩子爆发的情绪、乱丢一通的东西,看似在闹,实际是在向你求助。如果我们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这些小情绪就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成情绪黑洞。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成为他们未来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在孩子出生后的十年里,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语言词汇量有限,很难用语言告诉你他的困扰是什么。但游戏不一样,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借助具象的玩具和物品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愿望。游戏疗愈之父查尔斯·雪芙博士曾做过一个个案:一位4岁的小女孩,自从弟弟出生后,就开始不停地做一件事,把洋娃娃从玩具别墅中扔出去。查尔斯·雪芙博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她在表达弟弟出生后,自己被抛弃的感受。在带娃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并不能关注到孩子所有的情绪变化。而游戏就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方式。正如盖瑞·兰德瑞斯所说:玩具是孩子的词汇,游戏是他们的语言。表姐的孩子莉莉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级。因为强烈的分离焦虑,她无论如何也不肯去学校,更不敢独自面对陌生人。于是咨询师用校园相关的玩具,边玩边讲故事,向莉莉描绘了校园生活的一天——用玩具车模拟接送娃娃上学,模拟上下课,午餐、点心时间等日常活动。咨询师还会巧妙引导莉莉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如果想要上厕所,你会去哪里呀?”在这个过程中,莉莉提前了解、学习了如何应对校园生活,开始觉得上学似乎没有那么可怕,并逐渐同意上学了。这一游戏过程被称为“对担忧进行工作”,是游戏疗愈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其实,上学、迟到、考试没考好……随便一件小事,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天大的事。这种时候,讲道理对孩子而言可能并不管用。一个合适的游戏,就能让孩子产生积极、具体的感官体验,告诉他们困难和压力并不可怕,经过学习自己也能顺利度过。利用游戏表达情绪、学习应对未知和恐惧,不仅是孩子能够参与的、有力的自我疗愈过程。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力量。类似让孩子表达、调控情绪的游戏还有很多,例如:双面面具游戏:观察DIY面具两面的不同,从而让孩子认识、控制情绪。牵绳游戏:用一根绳子,由父母主导,让孩子学习处理离别情绪。骑士与龙:利用绳索、金币等道具,激发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而这类游戏的整合发明者,就是查尔斯·雪芙博士(Charles
其他
为什么童年阴影,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免费测试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童年早期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你在这阶段遭遇不恰当的对待和教养,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比如:曾经被他人过分责骂,长大后就容易不自信、很难接纳自己;经历过朋友的孤立,长大后就可能不敢拒绝,习惯去讨好别人;身边人的高期待,可能成为无形的压力,让人慢慢丧失了动力;遭遇过家庭创伤的人,可能会不自觉重复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模式。...
其他
武志红对谈孙瑞雪: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贴片含广告此文为【武志红×孙瑞雪对谈的不完整精华版】。领取后欢迎登录👉武志红心理APP,收听完整90分钟对谈内容。武志红:孙老师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代表人物,而且孙老师的三本书《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也是过了千万的销量,孙老师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也非常赞赏孙老师。今天我们借着这次连麦的机会,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边界的这个话题。孙瑞雪:好,谢谢武志红老师,武老师也是我长期往来的一个朋友,我非常赞赏武老师。武志红: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主题。在看你课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关于成年人对待孩子的例子,我印象很深刻。比如一个孩子他要刷牙,孩子要去挤牙膏,因为一开始是父母帮挤的,孩子就很崩溃,接下来父母就让孩子自己挤,他也在那哭。这个时候如果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是希望按照他自己程序来的。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讲得更具体一点,可以怎么去理解?作为大人、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去看待孩子的这个反应?边界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免费领取,解锁精华访谈👇👇👇内容已完整上传,支持无限次回听边界意识,从孩童时期开始产生孙瑞雪:儿童在自我诞生的过程中,他的思维跟语言,是不能完全区分开的。比如说,我们大人有一个想法,我们自己当下会知道;但是儿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不懂怎么表达,同时他也认为“你应该知道”,所以他先把他的想法放到了前面,他要求你实施“他的想法”,但是你又不知道他这个想法,就像你刚才举挤牙膏的例子。我再举一个红薯的例子,很多父母会发现两三岁的宝宝,如果你给他买一个红薯,孩子的想法就是我自己要剥皮。但是父母觉得他剥得慢,剥得笨,撕得到处都是,父母便一把拿过来帮他剥,再把剥好的红薯给他,孩子就把红薯砸到地上,躺倒就哭。因为他觉得你违背了他“自我”的那个想法了。再比如说,他要先进餐厅,结果等到他进餐厅的时候,他发现餐厅里已经进了很多人,他便躺倒在地上哭,老师怎么哄他也不管用,后来才想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可以末尾一个走出餐厅。孩子想这个也有道理,他说那好吧。就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调整孩子。孩子在意识上、想法上,开始跟你产生边界意识了。我要严格执行我的想法,如果你帮我执行了,我会很生气,很愤怒,他这个时候没有变通新的意识,他要坚定执行他的想法。武志红:这真的是很经典的故事。这个时候假如,孩子在这么一个成长环境之下,比方父母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怎么了”、“你怎么事这么多,给你挤个牙膏你也哭,让你挤你也哭,你到底想怎么样”,假如父母总是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到,噢我的这个自我是不对的。我要离开我的自我意识,我要听大人的,大人有道理,或者大人就算没道理,大人有武力,还是要听大人的,让自己可以少受一些惩罚。但是,他逐渐离开了他的自我,他也离开了自己,这也造成了自我的一种受伤。如何疗愈受伤的自我?免费领取,解锁精华访谈👇👇👇内容已完整上传,支持无限次回听成年人对自我一无所知从孩童开始边界不断被打碎武志红:听孙老师的讲述,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被满足,比如餐厅里的“咱们可以末尾才走出去”,这真是一个很棒的回应。但有时候就是不能被满足,因此受挫。孩子在“满足和受挫”之间,不断地往前走,形成一种边界意识。成年人也是这样吗,想听听您的理解。孙瑞雪:它实际存在两种特质。一种特质是,当孩子自我意识诞生的时候,他的边界意识也在同步诞生。他实际是依靠边界意识,来维系、加强自我意识。但如果父母始终搞不明白他的边界意识,始终在打破孩子的边界意识,孩子的边界意识就会被打得千疮百孔,他的自我意识就难以形成。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感觉、想法、价值观等的一个清晰认知。孩童时期不断被打破边界意识,长大后其自我意识就会很混乱。现在大部分的人,对自我内在一无所知。因为在童年,在边界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大人们总是打碎他们。父母不断地把孩子花园的围墙打碎,不断打碎,那他的自我就没办法形成。这是一种特质。其二的状态是,如果有些东西没办法满足,比如你没法先进餐厅,我没有办法永远照顾到你,让你完成内在的那个愿望,那怎么办?每一样事情并不是都能完成,我们要学会在“不能完成”的这个挫折中,产生对情绪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在看的过程中,他就会透过自我调整,透过观察别人来重新调整自己,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递进和叠加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产生的,正是在这样一波两折的成长中,不断往前推进。孩童时期边界被打碎,如何疗愈?免费领取,解锁精华访谈👇👇👇内容已完整上传,支持无限次回听严重缺乏边界意识成年人该如何养育自己武志红:作为一个成年人,假如严重缺乏边界意识,那我们可以如何去学习,去重新养育自己,请孙老师聊一聊关于成年人的边界意识。孙瑞雪:我在写我的这个课程《边界12讲》的时候,我总是从儿童期开始说起。其一,我想让大家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当我们知道源头的时候,再往下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在小时候没建立好边界,原来边界建立的过程是这样的。当你知道原因了,你再去自我建立就容易了。其二,我在课程《边界12讲》里给大家放了很多自我支持的语言。我们刚开始建立边界的时候,我们内心会不安,会担心是否得罪了对方,甚至我们大部分人,缺少了这种边界意识。那怎么办呢?我们先从语言上来建构自己,我们先这样说,然后再这样感受,我们一步一步地来完成。我们在完成自己边界意识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原来他也有这样的意识,比如“我不同意”、“妈妈,我不想这样”、“我就不要这样”、“我很愤怒,你今天非要让我这么做,我就不想这么做”,那一刻就会意识到,我孩子的边界意识产生了,他想独立于我,不想跟我想的一样。如何用自我支持的语言建构自我免费领取,解锁精华访谈👇👇👇内容已完整上传,支持无限次回听武志红:看讨论区大家对成年人缺少边界意识深有同感,孙老师在课程里也讲了很多,关于成年人边界感的内容。那关于成年人的边界感,孙老师可以聊更多吗?孙瑞雪: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成年人不敢设立边界感,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原因是在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认可、妈妈的认可、老师的认可等,所以我们怎么敢去建立边界呢?我们建立边界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自我,我们连父母、老师的那个赞美、夸奖和依赖都失去了,我们的那个自我没有建构起来。另一点就是,我建立边界的核心,是为了和别人建立更好的、更健康的关系。你越不建立边界,你跟别人的关系越会出问题,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武志红:孙老师这个部分概括就是,为了维护好自己就需要有边界意识,而为了维护好关系也需要有边界意识。你越是没有边界意识,你以为关系好,却对关系带来一个恶劣的结果。而自我意识是一个高高的灯塔,我们需要这个。而我们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我大于一切。此文为【武志红×孙瑞雪对谈的不完整精华版】。领取后欢迎登录👉武志红心理APP,收听完整90分钟对谈内容。本文将于发文后10天内删除,请尽快解锁。-
其他
“我很好”的背后是“救救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擅长掩饰自己内心的小狗小狗被拴在树荫下生活它总是摇着尾巴,也很爱撒娇但是,任谁都想不到白天和孩子们开心玩耍的小狗只要到了晚上,就会偷偷不停地哭泣其实小狗想弄断项圈在阳光下自由地奔跑但它无法那么做于是每晚都伤心地哭泣某天,小狗内心出现了一个声音,问它:“喂,你怎么不挣脱项圈逃走呢?”小狗回答说
其他
为什么你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免费测试
应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着不同的人格面具,它是我们融入社会、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面具背后,是被隐藏的真实自我。如果无法对我们的人格面具区分认知,就很容易陷入自我认知的模糊地带。被蒙蔽的内心需求,也成了看不见的漏洞,一点点吸取我们的内心能量。为此,看见心理团队研发推出【假面人格测试】,免费送给你!通过“隐士、魔术师、女皇”等8种假面人格类型,评估你外在的人格面具,解析你内心真实的需求表现。隐士:外表高冷稳重,却内心戏十足;魔术师:看似光鲜,却找不到知己;女皇:自信独立的形象,是为了掩盖内心迷茫...本测评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以大五人格理论为框架,并结合社会心理学人际互动模式的相关研究结果研发而成。你的假面人格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快来看看吧!点击卡片立即免费领取(仅限未测过的免费)👇👇👇-
其他
92岁,她还在恋爱和跳舞,直到生命尽头
girl”的一种坚持,也是她们面对风雨人生的态度:只要尚未倒下,就一舞到底。余金巧在故宫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wcweekly),最华人,记录华人之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部分参考资料:
其他
武志红:麦琳如此,为何亮子超爱?
解读麦琳的关键是「全能自恋」。杨子也是全能自恋。很多人说,他们俩适合在一起。可杨子这种类型,是不会允许麦琳剥削自己的。他会拼命维护「自恋利益」。什么叫「自恋利益」呢?简言之:好东西都是我的。我要在自恋的高位、权力的高位,而同时我不允许自己处在低自恋(譬如李行亮)的位置。另外,自恋度很高的人,对麦琳干的事,本质上十分清楚。他会觉得:我如果安慰你,我就从高自恋的位置下来了,变成了低位
被用户删除
娱乐
性格魅力测试:测测你在别人眼中有多迷人?
你身上藏着独特“香气”你相信“情人眼里出西施”吗?相传唐玄宗对杨贵妃一见钟情,觉得杨贵妃身上流的汗都自带香气,甚至因此为她修了一座沉香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杨贵妃一样美得沉鱼落雁,但在喜欢你的人眼中,你一定有别人所看不到的个性和特质。而这样的特质正是你所散发的“荷尔蒙气息”。就像你也会不自觉地喜欢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比如那些默默陪伴在你身边,能够在你需要时兜住你的情绪、安抚你的不安的人,总是不自觉地吸引你向他靠近。他们虽然有时候沉默不语,却是你的倾听者,像手账上的油墨香,让人觉得熟悉、舒服,自带安全感。正是他们身上温柔的微光,吸引你不断停驻的目光。而你身上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吸引和你或相似、或互补的人。如何发现你的独有香气?作家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对于爱人的气味,是这样写道——“她让我抱着她,我就抱着她,在黑暗里嗅她的气味,晚上她身上有一种温暖的气味。”当我们对一个人,特别是对异性抱有好感时,我们总能在他身上发现让人欣赏、倾慕的气质。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在他身上,总能嗅出一种让你不禁想要去亲近的气味。而这种气味,无需过分浓烈,也无需刻意地表现。不带目的性地、自然而然地散发自己的气质和气场,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而迷人的“荷尔蒙气息”。对于别人,你身上也藏着特别的味道……或是像木质香一样,浑厚、稳重、让人觉得可靠、信赖。像午后的甘菊,干净、清新,让人觉得纯粹、简单。像陈酿的红酒,入口微涩后带果香,让人觉得成熟而不腻。我们往往难以察觉自己的“荷尔蒙味道”,或者只是看到了一部分而未知全貌。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客观的他者视角,去全面地了解你自己。而当我们发现自己性格中的独特味道,并有意识地去绽放,不必刻意讨好或迎合,也能活出真实且迷人的自己。就像武志红老师所说的:“我希望我的话语中带着电,有雷暴,有清风,有虫子的鸣叫,花的香气,有青草味道,有鸟的呢喃。”为此,武志红X看见心理测评团队结合克劳迪奥·纳兰霍(Claudio
其他
原生家庭的和解,不是原谅
你是不是也是如此?你可能,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不接纳、不认可你原本的样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不接纳自己、丧失归属感。“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用。”“不许哭。”或许你,一直活在父母“我是为你好”的掌控之下。长大后,可能对父母充满恐惧,同时对父母产生依赖,成为了一个长不大的“巨婴”。“你懂什么,还是我来吧。”“不是我说你,这样做真不行。”“别嫌我啰嗦,还不是为了你好?”而有些伤害,可能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成长过程中被忽视多了,“我不值得被爱”这样的信念悄悄在心里生根发芽。“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多大点事,忍忍就好了。”“他怎么不欺负别人,专欺负你了。”苏格拉底说,人有两种活法,要么选择做快乐的猪,要么选择做痛苦的人。但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些从痛苦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变成了快乐的人。我们之所以会谈论原生家庭,其一,是因为它很重要,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跟原生家庭有部分的关系。其二,我们是在找可能产生的原因,不是去怪罪家庭。其三,我们可以疗愈自己。父母给了我们爱,也不可避免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我们可以借着原生家庭的经历,来认识自己、感知自己,从而尝试认识世界,理解他人。为此,看见心理推出【疗愈原生家庭的6堂心理成长课】,免费送给你。这一次,我们只归因,不归罪!一起尝试探索过去在原生家庭中的自我,疗愈现在的自己,做更好的自我。点击卡片立即免费领取👇👇👇-
其他
医院“厌学门诊”里,挤满多少不被看见的孩子
。在专家黄懿钖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绪行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需求没被真正看到,没有给予合适的回应和支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我查阅到的资料,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1.
其他
婚姻的真相,你可能一生都不明白
结婚之后,你是否碰到过这些情况:夫妻关系渐行渐远,失去亲密关系的快乐,时常为了小事争执,陷入互相冷战和不理解的局面;因为双方父母和家庭的关系,认为对方应该承担更多义务,无法和谐共处,为这段婚姻感到焦虑烦躁;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时常为此争吵,关系僵硬。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婚姻里重要的是,找到可能发生不幸的根源,同时找到通往幸福的渠道。其实,没有人对婚姻是完全满意的,再完美的婚姻,都也会觉得“缺点什么”,找到缺失与未被满足的部分尤为重要。婚姻里可能缺失的部分是什么呢,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弥补?现在,看见心理团队推出了「婚姻健康测试」,邀请你进行免费测评。该测试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Olson教授的《婚姻质量问卷》为理论背景,在原本已有良好信效度的《婚前预测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来的。本测试从认知基础、相处基础、婚姻博弈等7大层面,一共19个维度,评估你在婚姻中潜藏的问题。点击卡片立即免费领取(仅限未测过的免费)👇👇👇(以下仅展示。领取测评,可以查看专属自己的完整的测评报告)-
被用户删除
成人
成年人的性与爱:那些享受性生活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性”和“爱”是亲密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若无法整合,就会进入假性亲密关系,痛苦不堪。这一章通过探讨性、爱不同比例的关系模式,逐步加深你对关系的认识,向着自己想要的关系模式靠近。
其他
催眠之父艾瑞克森:孤独、焦虑,越努力越无助,请你为自己做这件事
你的潜意识,正在悄悄阻碍你开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催眠师接待了一个50岁的单身女人,她很漂亮,有很好的工作,成熟且有智慧。但她却非常苦恼,自己过去一直想尽办法认识异性,利用各种途径寻找伴侣,但统统都失败了。“我不知道是我运气太差,总遇不到对的人;还是我性格有问题,注定要孤身一人?”于是催眠师利用催眠技术,带着她来到无意识深处,看看是什么在阻止她建立亲密关系。这位女士开始哭了起来,小时候妈妈对她说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中:“你永远,永远也不要信任男人,他会夺走你的一切!”出于对妈妈的爱,她在妈妈深度情绪化的催眠中,做出了“永远不相信男人”的承诺。长大后,尽管她早已忘记这件事,但她的潜意识却牢牢记住了。所以她每一次尝试建立亲密关系,潜意识就开始用各种方式阻碍她,因为那意味着对妈妈的背叛。在这个故事中,进行催眠的咨询师,就是美国著名催眠导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其实是一种负向催眠,被孩子所内化。长大后,这种负向催眠会逐渐变成深刻的,无意识的后果,让我们以非常受限的方式活着。让潜意识浮出水面困境才有被转化的契机很多时候,亲密关系里不断重复同样的矛盾,总被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困扰等等,可能都是潜意识推动的结果。艾瑞克森曾说:所有正使你深陷的问题,让你挣扎的负面习惯,你的焦虑,或者身体上的痛苦,都是让你进入你的灵魂旅途的切入口。而这些困境能否变成资源,疗愈能否在混乱中发生,关键就在于——能否深入潜意识资源,从负面状态中苏醒过来,创造性地应对生命的挑战。艾瑞克森本人的人生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17岁时,他因小儿麻痹陷入瘫痪,50岁后病情恶化,一直生活在轮椅上。开始,医生说他“活不过明天”;然后,医生说他“永远站不起来”。尽管如此,他依然对自己的内在力量保持全然的自信,决心挑战这些预言。他认为,虽然意识层面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潜意识会指引他。所以他深入到无意识深处,询问潜意识,如何才能站起来?在全然放松的状态下,他心中出现了一幅儿时摘苹果的画面。这幅画面无比生动,细致入微,每个行动都被分解成了一系列微小的动作。而他只需要在全然放松又极致专注的状态下,体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手和身体移动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恢复训练中,他一次次将自己交给潜意识,跟着不同意象的指引去做训练,渐渐地恢复了肌肉运动的能力。后来,他不仅逐渐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独自一人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艾瑞克森这一自我疗愈的经历,也是一个深深的自我催眠的过程,它的威力以及丰富体验,成为他后来发展催眠技术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这看似神奇的故事背后,有其深刻的原理。武志红老师将其解读为:瘫痪的经历给了他深入潜意识的契机,全然放松的身体和骨骼,也意味着放下了意识,潜意识就被开启了。不和痛苦较劲,放下思想,让生生不息的潜意识自由流动起来,才能从中挖掘现有的资源,将看似铁板一块的困难一一化解。
其他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该如何自救
有的人各方面都很好,但总是在幸福面前遗憾错过;有的人在别人看来风光无限,但内心却感到孤独,缺乏爱;想努力活出自己,却带着与生俱来的烙印,无法摆脱。要解开上述谜题,不得不谈到原生家庭。
其他
跟青春期孩子谈“性”说“爱”,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
前段时间,我去表姐家做客,饭后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边聊天边看电视。突然间,表姐咳嗽了起来,“儿子你去给我倒杯水”。原来,电视上正在播男女主人公的暧昧亲热画面。从表姐尴尬躲闪的眼神中,我知道,她不想让上五年级的儿子看到。“现在的小孩都早熟,看多了不好。”表姐小声局促地解释。这一幕,也让我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时和父母看电视的场景。只要一出现亲密镜头,气氛就会尴尬无比,爸妈不是支我去倒水,就是慌忙换台说不好看,和表姐一模一样。那时的我,其实已经对“性”产生了一点好奇,但父母回避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禁忌。于是,只能私下里偷偷了解,渠道也仅限于一些网页搜索,言情小说和影视剧。但这种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导致我对于「性」的很多认知都是错误的:对于月经感到羞耻,对身体发育和外貌很不自信,觉得男女交往是很恶心的事,甚至有段时间,与同龄人相处的别扭,让我十分抗拒去上学......成年之后,我不止一次地在想:为什么对父母来说,性教育如此羞耻?据《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80%的大学生,从未从父母口中听过有关“性”的解答。很多家长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所以当孩子提问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回答。并且,与孩子开口谈“性”,总觉得不太好意思,“哪些能说哪些不说?本来孩子就青春萌动,万一被‘性’过度吸引怎么办?”索性就用,“等你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来回应。实际上,这种“避而不谈”,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儿童保护制度建设研究》就曾揭露:我国受到多种形式性侵犯的未成年人在10%以上,这意味着,每10个未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受过伤害。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被性侵的报道。你担心孩子太早接触性不好,但是坏人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不去伤害他。所以,要想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席。而好的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性”的自我保护,也会让孩子在青春期养成自己的认同与接纳,塑造健康的人格。记得之前看《小欢喜》,方圆夫妇担心儿子早恋,于是召开家庭会议谈谈此事。一开始,夫妻俩先是比较含蓄地问儿子,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在了解到孩子不是一无所知后,抛出了更实际的问题。“假如你以后有了女朋友,你知道该如何保护她吗?”面对有些茫然的儿子,夫妇俩心平气和地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人家,征求人家的同意。如果有性行为,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同时,也告诫了儿子保护措施不到位的严重后果。像这样大大方方的性教育,不仅科普了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也让孩子感悟到:“平时你对妈妈的保护,我都看在眼里,以后也会这样对女朋友。”这样养成的孩子,懂得尊重女生、关爱他人,有着健康的人格,长大后更容易拥抱爱与幸福。并且,青春期性教育其实不止于「性」,还包含了身心变化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困扰:面对开始发育的身体,孩子如何接纳、喜欢?悄悄觉醒的独立意识,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同伴建立的友谊,是健康、平等的吗?……只有父母真正参与进来并正确引导,孩子心理和身体才能达到同步的成长,逐步向健康而成熟的大人迈进。相信这是每一位家长都期待看到的。如果你也希望和孩子一起轻松地度过青春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自信的人格。邀请你学习由看见心理联合白璐老师带来《青春期性教育指南》——尝试走出心态难关,坦然与孩子交流,了解性教育的秘诀,引导孩子顺利走过青春期。《青春期性教育指南》心理学博士、性教育&性心理导师白璐主讲20节精品音频课,理论+案例双管齐下3个维度+7大核心,科学全面解析青春期问题坦然谈性,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现在仅需129元!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其他
一个人说着“我没事”,背后却在默默流泪
,也是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时产生问题的根源之一。你有什么未被觉察的防御模式?它们对你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何善用心理防御,让自己状态更好?现在,看见心理团队特别推出了【心理防御模式评估】,免费送给你!
其他
一种很绝的心态:直接冲!
最后,我想邀请你回想自己的过去。你还记得,过去曾经有哪些你想做又不敢,而最终却完成了的事吗?可能是追求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远方旅行、去尝试新的工作......还记得完成后那种满足感吗?
其他
留学生心理自助指南三:与家庭分离
编者按:留学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变。这期间,客观上的环境改变以及主观上的身份转变,使得部分留学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适应不良。在我们展开的征集、访谈,以及部分咨询案例里,我们发现一些留学生处于孤独、隔离、压抑的状态,也听到了学习压力、亲人离世、自身生病等具体困境。我们将连续三周发布「留学生心理自助指南」系列文章,探讨留学生的自我、家庭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支持系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在关系中,为什么你总是“折磨”自己
一份专业的报告画像、解析、建议,清晰明了解答四个你关心的问题1、你的关系剧本是什么?2、关系剧本有什么情节?3、关系剧本会如何发展?4、如何升级关系剧本?一份放心的专业测评专业团队出品,可靠清晰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孤独的人,往往内心强大
有人说,面对孤独,你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忍受孤独、习惯孤独、享受孤独。而大部分人,都卡在了后续阶段——接受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这个事实,但心理还是渴求外界的接纳和认可。于是,在做自己和顺应外界之间,你常常迫于世俗压力,做出违心的言行。比如说:明明有了别的安排,却为了合群,硬着头皮去参加同事聚餐;不关注娱乐圈,却为了和周围人有共同话题,逼迫自己去了解;原本不认同别人的观点,却为了显得不那么特立独行,而说出“我也是这么觉得”……这时候,尽管你看似融入了集体,短暂地获得了一种归属感,驱赶了原有的孤独,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内心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被填满。但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群人,他们享受孤独,并乐在其中。他们从来不把维持人际关系摆在突出位置,也不会为了合群而强迫自己做违背内心的事情。比起“看上去合群”,他们更关注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心理学上,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有较高的孤独力。所谓孤独力,指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同时,也能始终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中心位置的一种姿态。如果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那么,学习和孤独更好地相处,也是我们学会修行的一堂课。现在,看见心理团队推出了「孤独力测试」,邀请你免费测评。该测试是建立在创富奇才「午堂登纪雄」多年的实战经验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来。从六大维度深入剖析你的孤独力,并提供有关孤独力的心理学建议,引导你寻找积极的、舒适的自我相处和他人相处的方式。点击卡片立即免费领取(仅限未测过的人免费)👇👇👇(以下仅展示。请领取测评,可以查看专属自己的完整的测评报告)-
其他
一段关系从消耗走到滋养,关键是理解这一点
每个很累的灵魂背后,都意味着,内心没有可以依赖的关系。我想起武志红老师的一位来访者:这位女生频繁地做噩梦,梦见被压在一个像大蚌壳的东西中,黑暗又冰冷,几乎窒息,她总在呼喊中醒来。醒来后,她回忆小时候怕黑、怕鬼、怕蛇;长大了怕病、怕死、怕失业、怕被人瞧不起……武老师是这样解析这个梦的:“你被困在狭小而孤独的空间里,感觉自己总是一个人。那么什么都会怕,因为一切都得靠自己来控制来承担。太孤独的人,「我」以外的世界都可能会被感知为黑暗。如果这些解读成立,那么我的答案是,试着投入到关系中。”没有任何人能够孤独存活,原因很简单:“人的生命能量,总要在关系中被驯服。”我们需要能被接纳、共情的关系,它像一个容器,装得下我们所谓好的、不好的部分。可以说,好的关系就像滋润的土壤,激活了我们的生命之树。同时,关系无法避免地触及脆弱、私密,因此它不仅滋养人,也会伤人。回想生活中所有的难题,几乎都逃脱不了“关系”:👉疏离的母婴关系带来不安全感;👉无法走进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叛逆;👉恐惧团体关系,与领导、同辈相处拧巴;从生命之初的母婴,到师生、亲密、亲子......一切关系都存在爱与痛。我们总是困惑,为什么那些滋养我们的关系,也会狠狠刺痛我们呢?在一层层抽丝剥茧后,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母婴关系核心是依恋,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模式;师生关系暴露的是你面对权威的态度;团体关系,你的羞耻感在影响决策;......看似复杂各异的关系困境,实则藏着有迹可循的心理学逻辑。我们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任何一段关系中。关系如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自己。对关系的防御、在关系中被伤害、无法和自我和解等,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内心敏感的人,比你想象中还要强大
别人情绪不好,你就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敏感的人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在看世界,所有的美好都加倍,所有的丑恶也加倍,每天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这其实是高敏感的表现。同时,研究指出高敏感(Highly
其他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逢周末、过节或过年,回了趟家,或者跟父母通个电话,总有股无名火,只要待在一个屋檐下就会觉得压抑。明明在自己家,能和伴侣、孩子一起平和地生活。即使有情绪,也会很好沟通、处理、及时调整。情绪已经非常稳定,完全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可是一个电话,一不小心就激活了那个还在旧时候、小小的自己,瞬间回到解放前。有个明星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为了减肥在家里跳绳,她爸爸过来指着她的腿说:“你的腿是不是比男朋友的还要粗。”当时她低落地回答:“爸爸,你知道为什么我成为不了谷爱凌吗?因为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指着自己女儿的大腿说,是不是比男朋友的都粗。我好难过。”这样的对话屡见不鲜。小时候,考了一百分,你兴冲冲回家告诉父母,他们说:“这样就骄傲了?人家王阿姨的女儿考了双百呢!”长大后,你顶着待业的压力,终于有了算很不错的工作,把快乐分享给父母,他们说:“听说王阿姨女儿都收入百万了,经常给爸妈买这买那,我啥时候才能享得起你的福哟……”在你已经工作十几年后,能顺利养活自己,也有能力赡养父母了,他们依然会说:“你看看你自己,一个人多可怜!赶紧给我结婚生子,踏踏实实才是正事。”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把这样的话当作是对孩子的深爱。总觉得我不说你,在社会就要被别人说,爸妈说话可能只是有点难听,但反正是为你好。父母与子女之间仿佛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即便没有“苦大仇深”,却总在始料不及时“隐隐作痛”。读到这里,相信你也想起了那句话:“父母一辈子在等子女感恩,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一个道歉。”有的人在经历无数失望后,无奈选择回避。不再亲近父母,和父母形同陌生人,没有交流,也没有分享欲望。积攒的失落多了,渐渐不敢再有任何期待。心也因此好像被掏了一个洞,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落落的。憋久了,也便成了“心病”,聊起父母时,会忍不住悄悄黯然伤神。分明是至亲,却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斯蒂芬·吉利根说:“原生家庭的伤痛不会消失,伤疤也不会完全愈合,我们能缓解的,是自己与这份伤痛的关系。”这是在告诉那些并不足够幸运被爱的人:你不必一辈子都这样生活,你的后半生,属于你自己。聊到这个话题时,总有许多人还是没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困在“童年创伤”里走不出来,反复被多年前的旧伤刺痛,好像不受控地对痛苦“上瘾”。武老师向吉利根博士提出一个建议,精心策划推出了这个课程,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创伤的桎梏,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和力量去做自己、成为自己。作为一名在家庭关系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并且亲自疗愈了自己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的心理疗愈导师,吉利根博士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有原生家庭的心智,同时,我们也都有可以自主创造的心智。关键是我们要运用后者的心智,去疗愈前者。
其他
情绪不稳定的我,该怎么办?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不喜欢父母动不动就生气,发誓以后不能变成这样,等到自己有了孩子,还是忍不住容易对孩子发脾气。不喜欢自己的情绪化,想改变自己的脾气,却发现很难改变。有时候心里感觉不舒服,但又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一直憋在心里没释放。如果你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氛围,你会发现:你现在处理情绪的方式,可能是从父母、长辈对待情绪的态度中习得的。比如,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养育者情绪忽视的人,长大后往往很难自如地表达情绪,和正确地处理负面情绪。面对情绪,他们更习惯用压抑、回避、忍耐、忽视等方式,强行切断情绪的抒发。这是原生家庭,给一个人留下的“情绪阴影”。也许曾经试图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总是无济于事。这是因为你的情绪模式早已固化,但好在当你能够察觉到自己情绪处理方式的问题,并找到它的来源时,依然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表达模式,重新调节自己的情绪,远离情绪阴影。现在,看见心理团队推出了「情绪阴影评估」,邀请你免费测评。本测评以基本情绪理论和戈特曼情绪沟通理论为依据,结合关于情绪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研发而成。点击卡片立即免费领取(仅限未测过的免费)👇👇👇
其他
流浪的法国奶奶,成为我生命中的奇迹
。腾讯新闻内容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生活的温暖是互相传递的,像老奶奶这样善意的看生活,因为一件渺小的事情而开心,帮助人,那生活中的许多瞬间都会让我们觉得美好而感动。
其他
如果你有一个高敏感的孩子,请这样爱他
1、《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作者:[美]伊莱恩·阿伦2、《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作者:[美]詹恩·格兰尼曼3、《高敏感:被低估的品质与天赋》作者:[法]法布里斯·米达勒🌟今晚18:30
被用户删除
社会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武志红老师曾参加一个聚会,有位年轻妈妈问:“为什么,我儿子总是慢吞吞的?我怎么训他,他都改不了。”说这话时,她一脸焦灼。显然,她是一个性格有点急躁的女子。而十来岁的儿子在旁边玩,武老师观察了会,发现他的动作、反应一点都不慢。“他只和你一起时才慢吧?”武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她想了一会儿:儿子和她在一起时好像是更磨蹭。从早晨上学到晚上睡觉,她都一直等慢吞吞的儿子。“每次我都急死了,一直训他要快、快、快!他笑嘻嘻的,但依然很慢!”随着交谈深入,武老师还发现她严令禁止孩子对父母发脾气。所以孩子并不敢生气,因为担心会失去父母的爱与认可。为了不失去,孩子会做一切事情,譬如压抑愤怒。只是,愤怒一旦产生,就要寻找宣泄的出口。这位妈妈,用呵斥表达对儿子的愤怒;而儿子,则用慢这种“隐形攻击”来表达对快节奏的妈妈的不满。回想一下成人世界,其实隐形攻击无处不在:当你跟老公有矛盾,憋着气说不出来,故意跟他冷战赌气时,就是一种“隐形攻击”。在这种沟通氛围下,双方都很难受和别扭,下次还是会因为同一个问题吵。孩子更是如此。当他们的愤怒、委屈、孤独不被允许表达时,就只能用拖延、躲避、敷衍等隐形攻击的方式来发出求助:“现在我很不舒服,但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你。”那个每天都让你头疼的熊孩子,其实内心是有好多话想跟你说呀。“孩子每个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父母看到的正面动机。”说这句话的,正是心理咨询师吴佳奇老师,而她也有两个“调皮”的孩子。比如,她经常遇到一件事,就是晚上好不容易空下来,想自己看书、刷手机或干点活时,就恨不得女儿能赶紧睡着。这时往往就发现:越希望孩子早点睡,她就越不睡。不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缠着大人读绘本。哄睡半小时,眼睛还瞪得像铜铃。某个晚上,她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女儿的“隐形攻击”,因为她感受到当天晚上妈妈不太想陪她。所以说,女儿并不是故意捣蛋,而是用“不睡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留意到这一点后,她开始转换沟通技巧:先达成【约定】,哪个时间段讲绘本,哪个时间段妈妈要去工作;【共情】孩子:不想睡觉,是想让妈妈陪她,教她识别并更好地处理情绪;如果孩子还是不满足时,就【建立安全边界】,告诉她九点半后妈妈一定要去工作,让孩子建立规则感;……她发现,当用这些技巧去和女儿沟通时,她总是听完绘本就能入睡,性格也明显变得越来越独立、开朗。在儿童青少年领域摸爬滚打10多年的吴佳奇老师看来,那些走进咨询室的孩子也是如此,她总能看到他们背后真正的需求:孩子不肯睡,总熬夜,可能是陪伴的需求没被满足;常常跟你对立违拗,是他开始寻找权力,想有更多自体感;孩子沉溺网络,他可能在现实中受挫,想在网上找成就感;……而在咨询进行期间,当孩子内心的诉求一旦被看到,那些让父母头疼的行为也就有了被转化的契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300+位孩子成长问题的过程中,她观察到: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生命力往往更旺盛;当孩子想反抗外界时,证明他的一部分自我已经形成。也就是说,只要父母及时看到孩子的内心诉求,并加以引导的话,就能转化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珍贵的生命力。这一路上,吴佳奇老师看到每一位父母的艰辛和困扰。她决心将自己经历过的案例整理、编排,打磨成一门线上课。今天,我们联合吴佳奇老师,从孩子叛逆、自卑、挑衅、厌学等成长议题入手,融合20个典型案例,带来这一门颇具实用性的亲子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一解读无声的,幼稚的,难懂的,有威慑力的“孩子语言”。在孩子的人格发展黄金期给予正确引导,激发孩子的生命活力!《读懂儿童行为,养育活力满满的孩子》资深儿少心理咨询师、游戏疗愈师12年儿童疗愈经验+20个典型案例28节干货理论课+5大实用技巧读懂孩子内心诉求,开启亲子关系新视角激发孩子的生命活力现在仅需99元!点击小程序,立即抢购
其他
为什么你在感情中总是很痛苦?真相是因为...
现在的你,对爱情,仍有向往吗?有人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向对方付出真心,却没有好的结果;也有人面对伴侣的真心付出,却不懂回应,两人渐行渐远。想要进入一段好的恋爱关系,重要的不仅是学会如何跟人相处,更多是深入地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做真实的自己,让关系充满活力。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爱所爱的人,但不是讨好他们,爱需要你拿出你的真实自我,与所爱的人真实、深度碰撞。”而且,当我们在关系中遇到困扰时,也能够区分:哪些问题来源于现在的关系?哪些问题来源于自己过去的阴影?研究表明,人们在成长初期的某些经历,比如有遗弃、不信任、情感剥夺、疏离等,长大后就很可能在关系中重复这样的模式,影响亲密关系的正常发展,这就是“爱情阴影”。于是,你可能要反复问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吗?过去的经历,对你的影响有多大?该怎么样疗愈自己,提升爱的能力?为此,看见心理测评研发团队根据Young不良图式模型、爱情体验研究等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论,研发了「爱情阴影评估」,免费送给你。带领你了解看似平常的童年经历,带给你什么爱情阴影?又该如何觉察、守护爱情?
其他
有关车辆蓄意撞击的20条安防建议
编者按:和所有突发事件一样,蓄意的车辆撞击行为难以预测和避免,但是和所有安全防护问题一样,多注意到一些细节,多具备一些基本的安防意识和知识,结果就有可能是生死之差。因为最近的一系列事件,我开始关注基于车辆碰撞的蓄意袭击行为,并对相关的个人安防策略一些研究总结,在此分享给所有人。作者
其他
留学生心理自助指南二:独立自主,需做好3个准备
编者按:留学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变。这期间,客观上的环境改变以及主观上的身份转变,使得部分留学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适应不良。在我们展开的征集、访谈,以及部分咨询案例里,我们发现一些留学生处于孤独、隔离、压抑的状态,也听到了学习压力、亲人离世、自身生病等具体困境。我们将连续三周发布「留学生心理自助指南」系列文章,探讨留学生的自我、家庭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支持系统。文